《中国劳动保障报》聚焦我省人社扶贫!

小编按: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省人社系统一直心系这个神圣的使命,致力于为脱贫攻坚贡献人社力量。近日,《中国劳动保障报》刊载了我省人社扶贫的多篇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一切为了“不让老区人民掉队”

—— 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三秋

(请滑动查看)

江西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省100个县(市、区)中,“十三五”贫困村305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69个;2013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6万人,贫困发生率9.21%。

近年来,江西省人社系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主动作为,确保不让一名老区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做好人社扶贫工作,就是要牢记嘱托、坚定信念,始终提高政治站位。人社部门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在脱贫攻坚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始终感恩奋进、砥砺前行。江西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脱贫攻坚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信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人社力量。做好人社扶贫工作,就是要不忘初心、使命担当,让老百姓有稳定的收入。人社扶贫要立足职能,敢于担当,全面推动实现贫困劳动力充分就业。要精准识别。江西省人社部门加强与当地扶贫部门的对接,全面厘清和掌握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数据,建立动态运行管理机制,及时跟踪掌握贫困人员的就业创业等情况,做到不漏一户不少一人。比如,江西省人社部门通过与省扶贫办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并与就业失业登记信息进行比对,及时了解和掌握贫困人员就业失业情况,为开展精准就业帮扶奠定了基础。要精准施策。在摸清底数的同时,江西省人社部门针对贫困人员的实际情况,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变为“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因村施策”,进一步提高就业帮扶的针对性。比如,对于强劳力壮劳力,人社部门提供劳务组织服务,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和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就业稳定性。对于弱劳力、半劳力,人社部门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结合实际,按需设岗,因人设岗,确保他们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截至目前,全省吸纳贫困劳动力的公益性岗位共有15.6万个。要精准服务。江西省人社部门拓宽服务渠道,优化就业扶贫服务供给手段,让贫困人员及时掌握就业有关动态,确保服务不断档。比如,江西省统一开发上线“江西就业扶贫码”,对全省贫困劳动力采取“一人一码”的形式进行就业服务的推送,及时将就业优惠政策、就业岗位等信息进行推送。做好人社扶贫工作,就是要锐意进取、兜牢底线,让老百姓的收入更加牢靠。贫困人口很多是特殊贫困群体,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内生动力不足。这需要从各个层面加强帮扶。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江西省人社部门切实掌握贫困劳动力技能需求、培训愿望、接受程度以及参加培训的特殊困难,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多样地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比如,江西省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采取优先面向贫困县重点支持建设县级技工院校等措施,引导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就读技工院校,享受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补贴政策。截至目前,江西省技工院校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9593人。要强化兜底保障。对于一些年纪偏大,无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群众,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比如,江西省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等贫困群体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其养老保险缴费统一实行财政代扣代缴,贫困人员无须缴纳任何费用。同时对年满60周岁、未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贫困人员,按月发放养老金,做到应发尽发,社会保障兜底作用显著发挥。截至目前,江西省累计共为199.8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7.97亿元,为86.16万人发放养老保险待遇。要强化输血造血。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充分吸引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帮助脱贫致富。比如,江西省大力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加大扶贫类岗位开发力度,累计为乡镇基层招募高校毕业生30576人。放宽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条件,合理设置岗位条件,吸引优秀教师留在基层。对贫困县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适当提高通过率,降低农村和基层服务时限要求,实施专家服务脱贫攻坚专项行动计划,遴选博士后科研服务团支持贫困县发展。

下足攻坚硬功夫  啃下脱贫硬骨头

——江西省人社扶贫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请滑动查看)“多亏玉山县人社局的扶贫培训,让我提高了自己的经营能力。老师帮我参考选址,规划‘批发+零售’的经营方向,县里还给我提供了10万元无息贷款。我不但实现了脱贫,还计划再开两家分店!”王辉是江西省创业脱贫的典型代表,他的文具店年收入达到7万元,带动了5名村民实现就业脱贫。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近年来,江西省各级人社部门坚决扛起人社扶贫的重大政治责任,创新工作举措,注重协调联动,细化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人社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进展突出,技能扶贫、社保扶贫、人才人事扶贫等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创新模式精准施策  就业扶贫成效提升“精准扶贫暖人心,安居乐业赋新篇。”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家具产业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王小荣的家门口贴着这样一幅红对联。在江西团团圆家具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王小荣熟练地操作着叉车运送木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每月能收入3000多元哩!”王小荣说。记者了解到,赣州市南康区充分依托家具首位产业优势,集中在家具重点乡镇和家具产业园区搭建产业扶贫平台,鼓励企业打造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已有1.35万名像王小荣一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劳动力,通过家具及配套产业,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入。赣州市的实践,在江西省很有代表性。近年来,江西省人社部门紧紧围绕“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的总要求,精准帮扶、系统发力,就业扶贫模式得到持续优化。早在2017年,江西省创新举措,探索打造了“6+1”就业扶贫模式,即6个平台,搭建就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扶贫基地、乡村就业扶贫车间、新型农村合作社、非正规就业组织、就业扶贫专岗托底平台;1套机制,建立起涵盖政策扶持、资金奖补、就业服务、金融支持、督促考核、问题整改的完整工作机制。随着就业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江西省进一步在“清、精、深”上下功夫,打造了“6+1”就业扶贫模式的升级版,着力推动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技能和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打造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就业扶贫载体。截至8月24日,全省搬迁贫困人口13.33万人中有贫困劳动力7.55万人,已就业6.15万人,占比81.43%。其中扶贫车间吸纳768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6527人。与此同时,江西省还构建了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形成了提高业务指导精准性,摸清就业扶贫底数台账的重要基础。“为切实健全信息台账,强化数据支撑,我省将16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有关信息及业务数据录入到‘就业扶贫数据模块’,同步开发了‘江西省就业扶贫数据分析平台’,强化就业扶贫工作的数据分析和动态监测管理。我们还积极拓展就业扶贫服务供给手段,开发上线‘江西就业扶贫码’,对全省贫困劳动力采取‘一人一码’形式精准推送各项就业服务。”江西省就业局局长谢小贵表示。应助尽助应补尽补  技能扶贫成果显现2019年6月,淘宝直播江西赛区“村花大赛”花落浮梁县。“村花”朱宝民说,她取得这份亮眼的成绩,得益于浮梁县技能扶贫工作的扎实开展。“我参加了浮梁县人社局和浙江义乌火花公司合作开办的直播技能人才培训班,人社局还腾出了单位的办公用房,打造了硬件条件佳、直播环境好的高标准淘宝直播间,为我们提供了可以现场示范和免费试播的实训场地。”朱宝民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浮梁县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踊跃参加淘宝直播技能培训学习,截至5月底,全县累计培训淘宝直播学员1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2人,开播人数84人,开播率71%。全县有16个主播号活跃在淘宝直播平台,总计吸粉4万余人,累计销售总额480万余元。浮梁县通过技能扶贫,走出一条幸福的康庄大道。在与企业“牵手”技能扶贫的同时,江西省持续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指导各地、各技工院校按照规定要求,引导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入读技工院校,接受技工教育,做到“应助尽助、应补尽补”。“我们利用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宣传平台、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了对有就读技工院校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宣传力度,还开辟了招生绿色通道,优先招录,优先选择专业,优先安排在校企合作程度较深的订单(定向、企业冠名)班学习。”江西省人社厅表彰奖励处王菡处长告诉记者,为指导技工院校切实做好技能扶贫工作,江西省人社系统还组织了优质技工院校对全省25个贫困县进行技能帮扶。截至目前,江西省技工院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校学生达9593人。应保尽保应发尽发  社保扶贫效果深化“我获得了1.8万元助保贷款予以补缴,将多年的旧欠还清了,晚年生活有了保障,真是一场‘及时雨’!”宜春市铜鼓县三都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温小云告诉记者,她在林场改制后下岗失业,共欠缴养老保险费18170元,而助保贷款政策的实施,圆了她的养老梦。在铜鼓县,“助保贷款”让社保扶贫工作从“被动防贫”转向了“主动扶贫”,为巩固脱贫探索了一条新路。目前,铜鼓县共有58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申请贷款,银行发放助保贷款金额103.2万元,其中32人已办理退休手续,按月领取养老金,政策红利正在逐步显现。铜鼓县的创新举措,是江西省攻坚克难、保持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动态“清零”的一个缩影。早在2015年,为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保工作,江西省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由财政代缴的做法,全省11个设区市和存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96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了相关政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西省各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全力推行“居民不出门,双方不见面,业务工作不打烊”经办服务新模式,通过掌上办、网上办、微信、QQ等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办理各项业务,实现应保尽保。与此同时,江西省进一步通过部门配合、实时联合,确保相关待遇应发尽发。“我们充分调动乡镇经办部门、村委(社区)协助办理待遇审批业务,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告知居民由村委(社区)代为办理城乡居保待遇申报等相关业务,对2020年本次疫情防控期间到达领取养老保险待遇年龄人员,及时申报待遇的做到及时处理,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江西省人社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处长曾殷介绍。江西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以硬功夫完成社保扶贫硬任务。截至7月31日,全省符合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等贫困群体共289.1万人,已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09.9万人;应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的贫困群体共有202.6万人,实际代缴202.6万人,已全部代缴完成,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51.6万人,本年度财政代缴金额2.07亿元,累计财政代缴金额8.04亿元;应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等贫困群体共有86.5万人,已全部享受待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58.3万人。输血造血扶贫扶智  人才扶贫持续推进“我们通过创新‘四放宽二改进’举措,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干事创业。在2019年全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中,有42个县(市、区)采用艰边政策设置放宽了招聘岗位条件或设置了户籍要求,共涉及338个岗位,招聘2323人。全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公开招聘工作中采用艰边政策设置岗位共151个,招聘241人。”江西省人社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陈漫雪告诉记者。近年来,江西省人社系统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充分发挥人事人才工作职能,吸引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助力脱贫致富。人社部门会同农业、林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各类基层专业技术定向生的招聘和培养工作。通过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同时,江西省高度重视“三支一扶”人员招募工作,进一步加大扶贫类岗位开发力度。2016-2019年,全省25个贫困县共招募“三支一扶”人员2476人,举办两期“三支一扶”人员脱贫攻坚、能力提升专项计划示范培训班,培训学员800余人,为脱贫攻坚贡献了重要的人才力量。

贫困村走向富日子

——江西省赣州市决胜脱贫攻坚一瞥

(请滑动查看)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将就业脱贫、产业脱贫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全面发力,成效显著。从三个贫困村甩掉“穷帽”、打赢“翻身仗”的精彩历程,我们能够看到赣州农村贫困群众不等不靠、通过就业脱贫、创业致富的缩影。

赣州经开区凤岗镇长田村:产业兴旺甩“穷帽”

仲夏时节,来到位于赣康盆地北部地带的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岗镇长田村,可以看到,果蔬基地、工厂车间点缀其中,构成一幅美好的夏日乡村画卷。

长田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通过引进扶贫车间、打造企业共享农庄等方式扶持产业发展。2018年,长田村顺利实现退出贫困村行列,2019年,全村最后8户贫困群众脱贫。

早上,看着儿子吃完早饭,薛玉桂便步行前往1里外的上班地点开始一天的工作。

薛玉桂是村扶贫车间的一名搬运工。他们夫妻俩没有技术,儿子又有先天性智力残疾需要照看,一家收入捉襟见肘,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后来,长田村以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接入城市自来水管网为契机,引入了一家纯净水生产企业建立扶贫车间,薛玉桂成了扶贫车间一名工人。

扶贫车间负责人程文说,薛玉桂在车间工作一年下来收入有四五万元。如今,扶贫车间稳定吸纳了村里的1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长田村还通过赣州经开区企业协会组织十多家企业抱团打造企业共享农庄,发展特色农业及农业休闲旅游业。

“我们基地涵盖果蔬种植、观光采摘、休闲体验等项目,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来做。”共享农庄青苹果乐园基地负责人兰天介绍,村民流转土地后既得租金又能在基地上务工,仅他一家基地就带动了数十名村民就近就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贫困劳动力。

在入驻企业的带动下,长田村一批致富带头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也参与了产业发展。村民薛玉荣办起农家乐,流转土地约60亩种植果蔬,开挖鱼塘;在外创业的王家浦回乡种植脐橙、苗木,并承包村蓝莓种植基地……厂房基地租金、产业项目管理费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源头活水,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有望突破40万元。

赣州市南康区大坪乡上洛村:村里真是大变样

以前的赣州市南康区大坪乡上洛村,随处可见臭气熏天的露天旱厕、陈旧破败的黄土房、满是泥泞的泥土路……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排列整齐的新房以及焕然一新的公厕。“村里真是大变样。”村民曾宪平说,“有操场、乒乓球桌,还有健身器材,我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不少。”

作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的上洛村,从2014年开始,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一个个项目扎根落地,一项项扶贫规划变为现实。2018年底,上洛村退出了贫困村行列。

在上洛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贫困人员分工协作忙着除草、挖坑、施肥、种苗、掩土……“流转土地有租金收入,来基地干活有工资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贫困人员杨秋香说,除了在基地干活,村里还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工资800元,家里收入有了保障。

据悉,种植基地流转土地380余亩,2017年下半年正式运转。目前主要种植西红柿、西瓜、红头葱等,仅今年一季度,就带动53户贫困户增收4000余元。

此外,为拓宽增收路子,2019年3月,上洛村村“两委”争取到帮扶资金和特色奖补资金,带动43户贫困户,挖了5个鱼塘共50余亩,开展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现在,上洛村集“养、钓、食、玩”于一体的综合水产养殖基地基本建设完成。

龙南市杨村镇黄坑村:扶贫车间里的“追梦人”

晚上10点15分,在龙南市杨村镇黄坑村扶贫车间,仍然有10多位贫困人员在忙碌着。管理车间的小杨已经催过两遍下班了,大家还是说要再做一会儿。

今年45岁的贫困人员朱清兰是村里的保洁员,白天忙了一天,晚饭后又早早地来到扶贫车间赶工。想到大女儿明年就要考大学了,朱清兰觉得累一些也值得。

黄坑村地处赣粤交界,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2018年,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里办起就业扶贫车间,并结合就业群众劳动力偏弱的特点,把一次性鞋套和塑料盆景作为车间主打产品。贫困人员赖显余有智力残疾,在扶贫车间找到一个踩鞋套机器的岗位。

每个月的15日,是扶贫车间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小杨会准时把上一个月的工资打进贫困人员的银行账户。更让贫困人员开心的是,扶贫车间设立了考勤奖和勤劳致富奖,每月在车间上班满25天或者手工工资排在车间前三名的人员,可获40元-60元的奖励,还张榜公布。

目前,车间就业群众已超过40人,其中贫困人员28人。2019年,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520元,已经全部实现脱贫。同时,扶贫车间还为村集体年创收7万余元。

从扶贫“门外汉”到基层“行家里手”

江西省吉水县尚贤乡华山村第一书记刘东海

(请滑动查看)

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江西省吉水县尚贤乡华山村第一书记刘东海像往常一样,携带着贫困户资料袋,走进村委会大门,开始一天繁忙有序的工作。

2020年3月,原任吉水县社保局副局长的刘东海来到华山村任第一书记。他每天走街串巷、了解情况,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由一位农村工作的“门外汉”,成为扶贫工作的“行家里手”。

变“不适应”为“结感情”

刚到华山村时,既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也没有接触过扶贫相关工作的刘东海发现,这里不仅有自己以前无法想象的贫困,还有群众对他的不信任。刚来时,刘东海上门做工作时处处碰壁。村民的不理解没有吓退刘东海。“只有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才能让老百姓知道我不是来‘镀金’的。”刘东海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了尽快进入扶贫工作角色,在积极请教村“两委”干部的同时,刘东海经常深入农户,全面了解民情。他花了一个月时间,累计入户走访600余次,不仅走遍了华山村18户贫困家庭,而且几乎所有村民家中都留下过他的身影,村里每条巷道都留下他的脚印。刘东海按照“一户一档”“一户一卡”分类完善,对贫困户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及时更新、实时掌握。每走访一家贫困户,他都会附上一句“有事打电话”。

变“不理解”为“贴民心”

要让贫困户摆脱贫困,发展产业才是最直接、最长效的手段。

刘东海积极带领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推进产业扶持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华山村顺发井冈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基地的管理,趁基地蜜柚还未到挂果期,在果树之间空地栽种花生和西瓜,增加收入;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股份制经营模式,对贫困户提供保底收益。同时,刘东海还积极促成基地长期吸纳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员务工。

刘东海还把目光投向华山村的人居环境,积极号召大家一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先后完成改水改厕465户、道路硬化4950米,修建下水道2600米,清理淤塘6亩。

变“不熟悉”为“自家人”

驻村以来,刘东海以华山村为家,帮助打扫环境卫生、捐赠图书衣物、看望留守儿童、帮助村民办特殊门诊……一项项民生问题的解决,为他赢得了良好口碑。现在他每到一家贫困户家中走访时,都能受到热情招待。他们已将刘东海当成了“自家人”。

贫困人员罗小亮,家有3口人,罗小亮本人有多重残疾,妻子、儿子也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智力残疾,家境相当贫困。了解到情况后,刘东海便经常去探望,鼓励他们积极生活,还为罗小亮争取到两个公益性岗位的工作。

贫困人员陈土秀、罗冬根,看上去有智力残疾,但一直没有享受残疾人补贴。刘东海走访发现后,立即联系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鉴定,并亲自到县里为他们办理残疾证、申报补贴。

刘东海还大力推广“三讲一评”和“爱心超市”积分工作,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里集体劳动或公益活动,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使他们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实现真正脱贫。

“虽然来驻村扶贫工作时间不长,但我与村民已建立深厚的情谊。”已视华山村为自己家乡的刘东海表示,要帮助村里继续发展产业项目,让华山村奔上康庄大道。

帮扶力度大 培训种类多

——江西省玉山县技能培训促脱贫

(请滑动查看)

“从今年开始,我还要扩大经营规模,再多开两家分店。”已成为江西省玉山县横街镇创业脱贫典型的王辉信心满满地说。王辉经营的文具店生意红红火火,2019年年收入达到近7万元,带动5名群众就业。

以前,家境贫困的王辉一直在外务工。随着父母老去和孩子长大,几年前,王辉决定返乡创业。

经过考察,王辉萌生了在校门口开文具店的想法,但是如何开店成为最大难题。就在王辉一筹莫展的时候,横街镇社保所工作人员主动找到他,向他介绍了玉山县就业局的创业培训。王辉立刻报名。“这次创业培训让我提高了经营能力。培训老师还亲自帮助参考选址,规划‘批发+零售’的经营方向,创业担保贷款审批也很快。”王辉激动地说,他的文具店开起来后,又在2019年3月开了两家分店,再次获得贷款。

王辉的经历,是近年来玉山县就业局不断加大贫困人员技能培训力度取得成效的缩影。

在种养殖培训中,玉山县就业局邀请农业、林业专家结合实际生态情况、贫困户的农作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培训。经过培训后,一部分贫困户在当地扶贫产业园务工就业,一部分贫困户开展了马家柚、油茶、白兰豆等经济农作物的种植。

玉山县就业局针对贫困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对学员的创业计划给予多方指导,越来越多像王辉这样的贫困人员实现自主创业。

在家政服务员培训中,玉山县就业局在使贫困人员掌握技能的同时,对接玉山县利洁家政有限公司等家政公司,实现培训后即上岗。同时,特别开展了月嫂培训,为玉山县月嫂市场提供了近650名月嫂。

为实现“互联网+脱贫”,玉山县就业局的电商培训内容以电商应用、农产品产业化升级和店铺案例分析等课程为主体。该县还对全县近900名有进一步从事电商需求的创业贫困人员进行电商营销技巧培训,为建立玉山“微小电商圈”搭建了平台。

玉山县就业局深入推进企业岗前员工培训,先后为玉山县华丽丰科技有限公司、德隆防水布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了优质劳动力。同时,玉山县就业局根据本县企业、扶贫车间、扶贫产业的具体需求,采用“特色产业+培训”“企业需求+培训”的方式,为玉山县的装备制造业、电商产业、新材料产业提供相应人才。

2018年至2020年6月,玉山县就业局共组织扶贫培训75个班次、培训总人数2563人,推荐就业人数14230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